近几年车市增长呈现 “北强南弱” 新格局、中西部SUV需求旺盛、北方插混增长明显、车企价值竞争成主流......
9月2日消息,乘联会发布了2025年7月乘用车区域市场流向分析
根据这最新报告,发现今年车市有点“风水轮流转”的意思,北方兄弟杀疯了,南方老大哥反而有点“熄火”;自主品牌在各个省份攻城略地,曾经强势的豪华合资倒成了“配角”。这背后藏着啥门道?咱们慢慢唠。
展开剩余78% 区域格局:“北强南弱”先看最直观的区域格局。北方车市今年7月较去年同期份额涨了0.9个百分点,要是拉长到2022年对比,直接飙升5.6个百分点。
东北、华北成“双引擎”,尤其是东北,从2023年开始就稳扎稳打,今年7月还保持着5.9%的高份额。反观南方,华东、华南7月同比下滑明显,经济发达的华东反而车市疲软,这和咱们印象里“南方有钱买豪车”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样。
为啥北方突然支棱起来了?政策兜底+人口回流是关键。今年国家“以旧换新”“报废更新”补贴向中低端倾斜,北方像宁夏、内蒙古、黑龙江这些地方,A00级小车和A0级电动车卖得贼溜。
政策公平性体现得明明白白,不是盯着高端车搞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真金白银让买经济型车的老百姓得实惠。再加上北方老龄化加剧、建筑业收缩,不少农民工和事业单位人员回流,这些人选车更务实,自主品牌的高性价比刚好对上胃口。
北方插混增长明显再看新能源的“南北差异”,更有意思。北方天冷,插混车替代燃油车的优势明显,7月插混在北方增速飞快;南方气候温暖,纯电动车接受度高,像海南、广西新能源车占比都到60%了,广东、江浙也超50%。
这种“北方插混补位、南方纯电领跑”的梯度普及,比一刀切推某个技术路线更健康。以前总说新能源“一窝蜂”,现在看来,市场自己找到了最适合的节奏。
价值竞争成主流,自主品牌向上突围最提气的还是自主品牌的“逆袭”。以前合资品牌在一线市场稳如泰山,现在上海、北京的豪华车份额掉得厉害,合资车在大城市的存在感甚至不如豪华品牌,而自主品牌正悄悄把这些市场“啃”下来。
中西部地区更夸张,SUV需求旺盛,自主品牌靠着皮实耐造、配置实在的优势,直接把合资车挤到边边角角。这不是靠“低价内卷”,是真刀真枪拼产品力,你要是开过北方路况的自主品牌SUV,就知道人家底盘调校、动力输出是下了功夫的。
对品牌来说,这波区域红利是“危中有机”。北方和中西部市场的崛起,给自主品牌提供了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以前盯着一线市场卷豪华、卷配置,现在发现下沉市场才是基本盘。但机会来了也得接得住,得把渠道沉下去,把售后网点铺到县城,把用户需求摸透。
对行业而言,这种“区域分化+新能源梯度渗透”的格局,其实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。政策没搞“一刀切”,企业没盲目跟风,消费者用钱包投票,这种良性互动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。
未来趋势走向未来趋势咋看?北方车市的强势可能还会持续,毕竟人口回流和消费习惯一旦形成,短期难反转。新能源的“南北分治”也会更明显。北方继续发挥插混优势,南方深耕纯电场景。
但对所有品牌来说,有个道理越来越清晰:别再想着“全国一招鲜”,得学会“看菜下碟”。北方用户要皮实,南方用户要智能,中西部用户要空间,谁能精准满足这些需求,谁就能在下沉市场站稳脚跟。
电动EV:说到底,车市从来不是“非黑即白”的战场。近期北方汽车市场崛起,也不是南方的退步,而是中国市场多元化的体现;自主品牌进步不是合资的失败,而是消费理性的回归。
当政策更务实、企业更懂用户、市场更包容,咱们中国车市的未来,才更有看头。
发布于:广东省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