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丁未政潮”是清朝末年,满清统治者的内部纷争集中爆发的一个重要事件。它不仅揭示了清朝上层统治集团的深刻矛盾,还为满清帝国的崩溃铺垫了历史的伏笔。这一事件的背后,反映出两大派系的争斗:一派是以庆亲王奕劻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为首,另一派则是由军机大臣瞿鸿璣和邮传部尚书岑春煊领衔。为了争夺清朝政权的实际控制权,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,彼此间的互相倾轧、揭短,使得1907年这场权力斗争愈演愈烈。这场风波最终在1907年爆发,按干支纪年这一年为丁未年,历史便将此事称为“丁未政潮”。
1907年春,清政府为加强对东北的控制,决定在东三省设置督抚,袁世凯与奕劻等人全力推动这一计划。在他们的操控下,袁世凯的亲信徐世昌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,兼任钦差大臣,负责三省的军事事务。由此,东北三省便牢牢地落入了北洋势力的掌控。更有甚者,东北的巡抚一职也被袁的党羽所占据,唐绍仪、朱家宝、段芝贵等人被任命为不同省份的巡抚,形成了一个北洋势力的坚固防线。 段芝贵的升迁并非因为他的才干卓越,而是因为他善于巴结权贵。作为一个原本仅是直隶候补道的小官员,段凭借袁世凯与奕劻的庇护,从一名普通官员一路攀升至黑龙江巡抚。段的得意不仅是因为他的能干,更多是因为他善于讨好和迎合。他对袁世凯的忠诚和奉承,使得他深得袁的欢心。袁世凯甚至向慈禧太后推荐段芝贵,称他为“奇勇勤能,才堪应变”。同时,他也通过为奕劻之子载振送礼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。1906年11月,段芝贵为载振精心安排了一个“进献”的机会,在天津为他献上歌姬杨翠喜,这位才艺出众的女子深得载振的宠爱,段芝贵也因此一举超越常规,晋升为黑龙江巡抚。然而,这一任命引起了朝中众多言官的反感和弹劾。 在这一风头正劲之时,瞿鸿璣与岑春煊的势力开始暗中对抗奕劻与袁世凯。瞿鸿璣,作为曾亲自护送慈禧太后西逃的英雄,早已深得慈禧的信任。然而,由于奕劻与袁世凯的嫉恨,他多次被调至边远地区,而这次,他趁机回京并且找到了慈禧,要求留在京城。慈禧因为对他的旧情未忘,便任命他为邮传部尚书。岑春煊的入京,也让奕劻与袁世凯感到威胁。瞿鸿璣和岑春煊联合起来,立即对奕劻和袁世凯发起猛烈攻击,抨击他们的错误政策和昏庸表现,丁未政潮也因此正式拉开了序幕。 1907年5月,赵启霖作为御史,弹劾段芝贵因买歌姬杨翠喜献给载振而谋取黑龙江巡抚之职。舆论风头一时不可收拾,清廷最终迫于压力,决定罢免段芝贵职务。然而,为了避免与奕劻发生冲突,清廷并未深入追究段芝贵的罪行,而是将事件草草结案。尽管如此,奕劻和袁世凯的权势在这一事件中受到了重创,朝廷内外对于他们的批评声此起彼伏。 然而,这一切似乎并未结束,奕劻与袁世凯为了恢复自己的威信,决定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进行反击。首先,他们将岑春煊挤出京城。1910年广东发生了同盟会领导的起义,奕劻与袁世凯借机让慈禧将岑春煊调往远离北京的地方。同时,袁世凯通过安排暗中勾结的势力,逐步孤立了瞿鸿璣。而此时,慈禧太后也借助瞿鸿璣与外界的消息泄露,转而迁怒于他,并最终下令将其罢免。 丁未政潮看似一场由奕劻、袁世凯与瞿鸿璣、岑春煊之间的权力斗争,实际上却是慈禧太后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博弈。通过挑动这些权力斗争,她削弱了朝廷中汉族官员的力量,巩固了满洲贵族的统治。表面上,奕劻与袁世凯的反击达到了胜利,瞿鸿璣与岑春煊的失败为他们的胜利铺平了道路,但实则背后始终是慈禧太后掌控全局。她利用这场斗争消耗了所有人的能量,最终保全了自己的统治权力,确保了清朝末期满洲贵族的独裁地位。 这一政潮的结束并未带来清朝政权的稳固,反而为其土崩瓦解的命运埋下了更加深刻的伏笔。 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